這是拍攝於京都貴船神社深處的某個角落,在夜色與樹影交錯之間,只有燈籠為我指引。它們像是古老的神使,在無聲之中鋪展出一條可通往心靈深處的階梯。
階梯盡頭的建築不再只是屋舍,而是人與自然、身與靈之間的交會點。
這不是拍給人看的照片,而是獻給自己心中那個還相信神明會出現的瞬間。
貴船神社,坐落於京都山中,被視為掌水與緣結之神所居。這張照片選擇站在內殿一隅,透過燈籠與紙垂的遮蔽,向外凝視逐漸隱去的鳥居與遠山人家。
此刻沒有香火、也沒有香客,只有燈光與光影殘留,如神明剛離去後留下的餘溫。這不是盛大儀式的一刻,而是靈與靜交錯的轉場。
當一切歸於沉靜,才是神明真正現身的時刻。
夜晚的梅田如同展開的電路板,樓群是晶片,車道是光纖,萬家燈火是記憶閃爍的節點。
站在高處凝視這片文明,彷彿看到一座不眠的巨獸,它不語,卻不曾停歇。
這座城市不是靜止的風景,而是一個正在運作的意志體。它龐大、機械、理性,也冷峻而真實。在所有自然與信仰的邊界之外,它構築了人類自我命名的另一種「神明」——系統與秩序本身。
金閣寺,本是禪意極簡與建築華麗的矛盾融合,而在這一天,湖面如鏡,金光如詩,讓這座三層建築宛如浮現於虛實之界。
建築向上直指天心,倒影向下延入內省,一靜一動、一實一虛,彷彿呈現出人心與宇宙之間的對話狀態。
這不只是建築之美的展示,更是禪宗思想的具體化:當萬象俱靜,心便照見一切。
在奈良的某個角落,我捕捉到了這群午後休憩的鹿。他們前方是人類建築,背後是自然林木,而牠們剛好躺在兩者交會之地。
這張照片不強調奇觀,不訴諸動態,而是讓柔光、木構、呼吸與毛髮交錯之間,呈現出人與自然最理想的距離:彼此安好,互不干擾,卻共存於同一片光影之中。
這是鹿的棲所,也是我們想像中最溫柔的人間風景。
這張作品拍攝於奈良草木山(春日山原始林)附近,神社鳥居孤立於森林深處,沒有香客,沒有人聲,只有樹影與光斑交錯的靜謐時刻。鳥居不只是建築,而是自然與神明之間的一種聯繫方式。
這片森林自古被視為禁伐的神域,鳥居則象徵了人與自然之間的「界」。它不是邀請進入,而是提醒:這裡,是應被尊敬的地方。
這不只是一次攝影記錄,更是一場對自然神性的凝視與低語。
這張照片是在奈良拍攝,當地的鹿自古即被視為神的使者,如今牠們在城市與人群間悠然穿行,不再只是信仰的象徵,而是城市文化的參與者。
前景的鹿凝視鏡頭,彷彿反問我們:**「你們才是過客吧?」**那雙眼中沒有恐懼,只有理解與共存的平靜。
在這瞬間,信仰、人類、自然的界線模糊了,只剩生命之間的尊重與距離的安靜。
在這張照片中,我選擇以仰角描繪京都清水寺舞台底下那如蜂巢般精密的木構結構。
這不只是建築技術的極致展現,更是一種信仰具體化的象徵。千百年來,這些樹木撐起了無數祈願與盼望,而它們至今仍默默支撐著眾人的步伐與心境。
天空清朗,雲薄光淡,彷彿時間也放慢了呼吸。這一瞬間,是建築與自然、過去與現在,共同成就的平衡美感。
這張畫面中,我選擇站在遠方靜靜地看著清水寺的三重塔與層疊的屋脊。風沒有聲音,枝枒未長新芽,一切彷彿被時間凝結,只留下建築與遠山在對話。
這是一次「不靠近」的凝視,卻更貼近內心。因為越遠的距離,越能看見這片文化所承載的重量與溫柔。塔頂向天,屋簷如海,靜謐之中,千年的信仰與技藝仍在低語。
這張照片記錄的是京都清水寺的三重塔,在薄暮與遠山之間,靜靜佇立。建築不言,卻像在與天地對話。
塔身自下而上、層層堆疊,如修行者的心境歷程:從塵世出發,一步步朝向更純粹與高遠的精神境界。相輪如天線,將人的願望與信仰引向無垠。
這不僅是建築之美,更是一種內在秩序與時間靜止的凝結。
…其他他###count###件
YUTONG CHEN
誤譯報告
誤譯報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