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
台湾
-
女
-
22 岁
YUTONG CHEN发布了贴文
这是拍摄于京都贵船神社深处的某个角落,在夜色与树影交错之间,只有灯笼为我指引。 它们像是古老的神使,在无声之中铺展出一条可通往心灵深处的阶梯。
阶梯尽头的建筑不再只是屋舍,而是人与自然、身与灵之间的交会点。
这不是拍给人看的照片,而是献给自己心中那个还相信神明会出现的瞬间。
显示原始文本
YUTONG CHEN发布了贴文
贵船神社,坐落于京都山中,被视为掌水与缘结之神所居。 这张照片选择站在内殿一隅,透过灯笼与纸垂的遮蔽,向外凝视逐渐隐去的鸟居与远山人家。
此刻没有香火、也没有香客,只有灯光与光影残留,如神明刚离去后留下的余温。 这不是盛大仪式的一刻,而是灵与静交错的转场。
当一切归于沉静,才是神明真正现身的时刻。
显示原始文本
YUTONG CHEN发布了贴文
夜晚的梅田如同展开的电路板,楼群是芯片,车道是光纤,万家灯火是记忆闪烁的节点。
站在高处凝视这片文明,仿佛看到一座不眠的巨兽,它不语,却不曾停歇。
这座城市不是静止的风景,而是一个正在运作的意志体。 它庞大、机械、理性,也冷峻而真实。 在所有自然与信仰的边界之外,它构筑了人类自我命名的另一种神明——系统与秩序本身。
显示原始文本
YUTONG CHEN发布了贴文
金阁寺,本是禅意极简与建筑华丽的矛盾融合,而在这一天,湖面如镜,金光如诗,让这座三层建筑宛如浮现于虚实之界。
建筑向上直指天心,倒影向下延入内省,一静一动、一实一虚,仿佛呈现出人心与宇宙之间的对话状态。
这不只是建筑之美的展示,更是禅宗思想的具体化:当万象俱静,心便照见一切。
显示原始文本
YUTONG CHEN发布了贴文
在奈良的某个角落,我捕捉到了这群午后休憩的鹿。 他们前方是人类建筑,背后是自然林木,而它们刚好躺在两者交会之地。
这张照片不强调奇观,不诉诸动态,而是让柔光、木构、呼吸与毛发交错之间,呈现出人与自然最理想的距离:彼此安好,互不干扰,却共存于同一片光影之中。
这是鹿的栖所,也是我们想象中最温柔的人间风景。
显示原始文本
YUTONG CHEN发布了贴文
这张作品拍摄于奈良草木山(春日山原始林)附近,神社鸟居孤立于森林深处,没有香客,没有人声,只有树影与光斑交错的静谧时刻。 鸟居不只是建筑,而是自然与神明之间的一种联系方式。
这片森林自古被视为禁伐的神域,鸟居则象征了人与自然之间的「界」。 它不是邀请进入,而是提醒:这里,是应被尊敬的地方。
这不只是一次摄影记录,更是一场对自然神性的凝视与低语。
显示原始文本
YUTONG CHEN发布了贴文
这张照片是在奈良拍摄,当地的鹿自古即被视为神的使者,如今它们在城市与人群间悠然穿行,不再只是信仰的象征,而是城市文化的参与者。
前景的鹿凝视镜头,仿佛反问我们:**「你们才是过客吧?」**那双眼中没有恐惧,只有理解与共存的平静。
在这瞬间,信仰、人类、自然的界线模糊了,只剩生命之间的尊重与距离的安静。
显示原始文本
YUTONG CHEN发布了贴文
在这张照片中,我选择以仰角描绘京都清水寺舞台底下那如蜂巢般精密的木构结构。
这不只是建筑技术的极致展现,更是一种信仰具体化的象征。 千百年来,这些树木撑起了无数祈愿与盼望,而它们至今仍默默支撑着众人的步伐与心境。
天空清朗,云薄光淡,仿佛时间也放慢了呼吸。 这一瞬间,是建筑与自然、过去与现在,共同成就的平衡美感。
显示原始文本
YUTONG CHEN发布了贴文
这张画面中,我选择站在远方静静地看着清水寺的三重塔与层叠的屋脊。 风没有声音,枝枒未长新芽,一切仿佛被时间凝结,只留下建筑与远山在对话。
这是一次「不靠近」的凝视,却更贴近内心。 因为越远的距离,越能看见这片文化所承载的重量与温柔。 塔顶向天,屋檐如海,静谧之中,千年的信仰与技艺仍在低语。
显示原始文本
YUTONG CHEN发布了贴文
这张照片记录的是京都清水寺的三重塔,在薄暮与远山之间,静静伫立。 建筑不言,却像在与天地对话。
塔身自下而上、层层堆叠,如修行者的心境历程:从尘世出发,一步步朝向更纯粹与高远的精神境界。 相轮如天线,将人的愿望与信仰引向无垠。
这不仅是建筑之美,更是一种内在秩序与时间静止的凝结。
显示原始文本